
几乎全是假货!利润高达2400%,为啥有些买家还是忍不住跟风下单
说假货稀奇,那是没见过大场面。 从路边摊的山寨手机,到网店热卖的仿名牌包,再到那些让人心惊肉跳的假药和假酒,这条产业链早就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,里头进进出出的,全是想捞一把的人。
这两年数字扎眼得很,中国假货市场规模2000亿元,正品奢侈品销量还掉了个17%。 明知道是假,还抢着掏钱?看那头利率直冲天花板——2400%的暴利摆在那儿,有几个能经得住诱惑?
拿最常见的“莆田鞋”举例子,一双高仿运动鞋,从原料到人工顶多五六十块,回收塑料做底,人造革拼面,流水线一转眼就是新货。批发价三四百轻松成交,要放零售端,上千都有人愿意买。利润直接飙升到2400%。为什么这么狠?省掉品牌溢价呗,说白了正品贵在logo和广告费上,高仿直接砍光,只靠低价卷流量。
再看看那些名牌包,比如LV动辄上万起步,高仿用劣质皮子拼出来成本才一百出头,就算标五百也抢手;化妆品更绝,有人专门回收海蓝之谜空瓶清洗灌廉价乳液,一瓶九块钱成本,却敢卖三十八。一搞就是几年,不法获利随便就堆出五百万来。
江苏扬州那案子,两兄弟干这行,被判几年外加罚金三十万。你说风险大吗?其实真没那么吓人。有时候抓到了,也不过换个马甲重开电商店铺。平台封号、监管查处根本赶不上他们更新速度。这么玩下来,越打反倒越多,看着也是服气。
茅台呢?正品要三千块,但散装酒精调兑只需五十来块,加点包装贴防伪码,“保税仓”物流信息造出来,你以为自己淘了宝,其实喝的是勾兑水。这种套路,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,比小作坊炒菜还熟练。一亿价值的仿名牌包流入市场,好歹公检联合才能破一次案,这灰色链条粗得像高速公路谁不羡慕?
但别觉得只有鞋包酒赚快钱,更可怕的是食品药品。“毒奶粉”“假疫苗”这些老梗先放一边,现在市面上的劣质食品、假药依旧泛滥。一粒所谓“神药”,生产成本几毛钱,却被卖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利润率。有多少消费者图便宜结果赔进去健康,这账怎么算都是亏本生意,可偏偏还有人为这种烂事埋单。
报告显示,中国已经成全球最大“出口国”,电商活跃度第一梯队。不夸张地说,从原材料供给,到中游加工,再到终端销售,每一道都藏着巨大的利益空间。整个流程层层叠加,把灰色经济带裹得结结实实,无数人在里面奔波赚钱。
至于消费者这一边,为啥总有人前赴后继? 有调查数据撑腰:84%的中国年轻人承认买过至少一次假的(美国也不少,不过咱们比它多13%)。原因简单粗暴——价格太香!普通家庭月薪就那么点儿,大件消费压力又大,不少人哪舍得去追求动辄万元级别的正品,所以只能选择性睁只眼闭只眼往下单里点确认键。
疫情之后消费降级更明显,有份贝恩公司的2024年报告提到了内地奢侈消费缩水,大家普遍变谨慎,都想着怎么“花小钱办大事”。比如一双Yeezy高仿版,两百五不到穿出去照样撑场面,在很多地方真假难辨。所以特别是在收入一般的小城市,对虚荣需求却一点不少,各类社交媒体晒图点赞刺激心理需求,小骄傲一下子满足了七八分。这也是现实:70%的年轻用户不是纯粹为了省,而是真想体验品牌感觉而已。在朋友圈刷存在感,在短视频里秀装备,用最低代价圆梦,也是当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吧。
当然,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甘心认栽。有部分买家本来也冲着正规渠道去购买,只不过遇上一次差劲服务或者物流掉链子的情况以后,对信任彻底崩塌,于是干脆投向高仿阵营自我安慰。而且各个平台审核漏洞频繁,比如淘宝、拼多多等主渠道监管并不严厉,让大量商品趁虚而入。维权过程麻烦耗时,又没人替你兜底,多数消费者最后只能吃哑巴亏,自然给黑产留足喘息空间,也助长了售假的嚣张气焰。这循环起来,就是谁都懒得较真,只顾自己贪点便宜罢了。 数据显示,中低收入群体接受度一直居高不下,他们对品质要求有限,更注重性价比,所以销量自然稳步增长。本土产品逐渐取代韩国产同类商品,仅仅因为价格优势明显。同样道理,美国用户计划继续购买少数假货比例35%,中国则超过七成,很直观的数据落差。不否认,这背后有社会环境因素影响,但归根到底还是钱包厚度决定嘴硬程度罢了。
除了经济压力,还有一个重要推手叫维权无力。当发现被骗的时候,本该追究到底,可惜实际操作极其繁琐,大多数平台推诿扯皮,让受害者望而却步。这种沉默纵容,使整个生态更加顽固难治。如果举报机制顺畅透明一些,相信许多人都会站出来。但现在嘛,大伙习惯自认倒霉,下次再碰运气试试看好了……
管理方面的问题,同样是一潭深水区。从违法处罚力度来看,即使非法获利金额巨大,被抓住最多判几年牢补偿几十万,对于庞大的产业来说简直微不足道。因此即使315晚会曝光过诸如回收空瓶灌充冒牌护肤霜、大批量伪造物流凭证等案例,该行业照旧死灰复燃不停歇。今年欧盟相关机构指出,中国跨境电商输出大量冒牌产品,本地与海外均受到严重困扰。然而,目前国内对源头查控远远跟不上脚步,多数情况下只是亡羊补牢性质处理,并没有形成真正震慑作用。如果政府部门能够提升惩处标准,将罚款拉满,把违法收益全部剥夺出去,也许局势会有所缓解。另外,如果各方协作提高算法检测能力,加强店铺动态监控并及时封禁违规账号,那么效果可能立竿见影。但目前来看,道阻且长,还需时间慢慢磨合调整才行吧……
对于普通用户而言,提高警觉或许才是真招。例如学会辨识真假标签、多留意产品细节、不盲目相信超低折扣信息等等。当然归根结底,是不是人人都有这个耐心另当别论。不过如果大家真的能做到理智购物,不因贪念迷失方向,那些靠坑蒙拐骗发财的人迟早要凉凉。而产业升级转型也离不开主动断裂灰色供应链,从源头掐灭利润泡沫,否则永远治标不治本。据圈内透露,如今莆田制鞋业虽然一年还能跑进1400亿流水,但订单减少趋势已现,不少工厂正在寻找新的出路……或许将来某一天,当所有人成熟面对选择时,“正版”和“赝品”的界限会越来越清晰吧!
目前真实情况摆在那里:数据冷冰冰、人情复杂、利益纠缠,没有哪个角色完全无辜,每一步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。但日常生活中,总有人抱怨质量问题不断,却又乐此不疲地下单薅羊毛。如若问一句:“为何明知是假还愿意花冤枉钱?”答案恐怕只有一句话解释——便宜管够,面子优先,其余随缘!
睿迎网配资-实盘配资公司-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