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第19条条文
原文:
“凡服桂枝汤吐者,其后必吐脓血也。”一、条文直解
1. 六经定位(六经辨证)
病机本质:
内蕴热毒:患者素有阳明热毒或肺胃伏火,误用辛温之桂枝汤,助热化火,灼伤血络(如薪添烈焰,焚灼脏腑)。
气血腐败:热毒壅滞,血肉腐败成脓,溃破上逆(如地火喷涌,岩浆破土)。
核心矛盾:
表虚外感误用温补(桂枝汤),引动伏热,致热毒壅盛,气血两燔。 辨证要点:
| 阶段 | 误治前(伏热未发| 误治后(热毒暴发)
| 症状 | 看似表虚(汗出恶风)| 呕吐、胸痛、咳吐脓血腥臭
| 脉象| 浮缓但沉取滑数(热伏于里) | 洪大滑数或细数无力(热盛伤阴)
| 舌象| 舌红苔薄黄(热象初显)| 舌绛苔黄燥或剥脱(阴伤热炽)二、圆运动解析
气机周流模型
左升过亢:
厥阴风木挟热上冲→胃气逆乱(如火山喷发,岩浆上涌)。
右降崩溃:
阳明燥金热毒炽盛→腐肉成脓(如熔炉炸裂,金汁四溅)。
中轴焚毁:
太阴湿土被火灼成焦→津液枯涸(如旱地龟裂,生机断绝)。
能量失衡图示: 误服桂枝汤 → 辛温助火(如引燃火药库) ↓ 热毒壅滞 → 血肉腐败(如高温熔炼) ↓ 气血上逆 → 吐脓血(如火山喷发,岩浆奔涌) 三、李可学术思想点睛
1. 急救三法
泻火解毒:
大剂清瘟败毒饮(石膏120g、水牛角30g、生地60g),直折热毒(如暴雨灭山火)。
凉血排脓:
千金苇茎汤(芦根60g、薏苡仁30g、桃仁15g)合犀角地黄汤,化瘀生新(如清淤疏渠)。
固护阴液:
生脉饮(红参30g、麦冬60g、五味子10g)合鲜竹沥100ml,救阴护肺(如甘霖润焦土)。
2. 截断防变
见“服桂枝汤吐”:
即停温补,速投大黄黄连泻心汤(大黄15g、黄连10g),釜底抽薪(如开闸泄洪)。 四、药解本经(《神农本草经》)
1. 桂枝
《本经》:“主上气咳逆”——然热毒内蕴者用之,如抱薪救火,反增燎原之势。 2. 大黄
《本经》:“主下瘀血,荡涤肠胃”—苦寒泻热,如洪流冲涤污浊(现代药理:大黄素抑制炎症因子风暴)。 3. 芦根(苇茎)
《本经》:“主消渴,除烦热”—甘寒清肺,排脓生津(如清泉涤脓秽)。 五、临床体悟
1. 误治案例分析
案例:
患者“表虚”感冒,自服桂枝汤后呕吐,次日高热、胸痛,咳吐腥臭脓痰。
救逆:
急用苇茎汤合犀角地黄汤,加鱼腥草60g、金荞麦30g解毒排脓。
2. 现代疾病对应
肺脓肿误治:
初期误诊为普通感冒,滥用辛温发汗,诱发化脓性感染。
治疗:中药豁痰排脓(桔梗30g、冬瓜仁30g)。 3. 预防要点
问诊关键:
详询有无口腔溃疡、便秘、痤疮等伏热征象(舌脉不符表虚时,慎用桂枝汤)。
脉诊精要:
浮缓之脉需察沉候:若沉取滑数有力,提示里热,禁用桂枝。 六、传承创新启示
1. 经方活用
热毒内伏证:
仿《千金方》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,清透伏热(银花30g、野菊花15g)。
阴伤络损:
加白及粉10g(冲服)、阿胶15g(烊化),护膜止血。 结语
此条警示“辨证失察”之危,彰显仲景“见微知著”之智。
李可“急症峻剂”思想在此极致展现—热毒燎原之际,非雷霆手段不能挽狂澜!
学者当悟:
“服桂枝汤吐”:乃机体自救之反应,医者当顺其势而导邪出;
“吐脓血”:实为热毒外泄之机,急当清解排毒,不可见血止血。
临证能识此兆,则虽险象环生,亦可化险为夷,仲景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”之真谛,尽在于此!
林佳明,主任医师
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。
2022年7月,与利城老师出版了《林佳明经方实践录》,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。
崇尚仲景医学,六经辨证,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、多发病,做经方一代传人。
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、眩晕、不寐、郁病、头痛、消渴、咳嗽、发热、哮病、喘证、胃痛、胃胀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不孕及肿瘤术后、眩晕头痛以及颤震、咳嗽、喘证、胸痹、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。
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,注重兴阳、温阳、扶阳学术思想运用,强调本气自病,重视先后天两天。
2025年开启,我与利城,衷锐致力于用中医底层逻辑构建中医体系,剖析案例,方药。
在教学中成长,在教学中学习,用教学记录自己的中医之路。
欢迎加我微信,一起交流学习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睿迎网配资-实盘配资公司-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