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克在红军时期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(地位仅次于贺龙),抗战初期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,资历显赫,但1955年仅授上将军衔,未获大将。而时任旅长的徐海东、陈赓、黄克诚等都是大将。萧克只授上将,成为很多人的疑惑。
陈冠任畅销书《大河向东: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》指出:这一结果主要源于以下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。”
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萧克的授大将衔呢?
一、战功不足,军事上表现欠佳。
1、抗战时失误削弱实力。
1939年萧克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期间,因处理高志远事件失当导致部队严重受损。当时,冀东抗联支队长高志远被指控通敌,萧克未经充分调查即主导处决。但是,副手邓华、宋时轮反对处决高志远,最后离职。此举引发冀东抗联官兵大规模逃亡,部队从8000人锐减至3000人。挺进军战斗力大减,最终被迫撤销番号。
展开剩余76%这一事件导致冀热察根据地建设失败,使得八路军困守平西,1942年晋察冀军区仅剩半个县的辖区。
2、解放战争中战绩平庸
他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时多次失利,连败于傅作义部,丢失张家口等重要据点,以后部队一直难以达成大的歼灭战——即歼敌人数不多,导致华北战场陷入被动。同期华野和东北民主联军歼敌上万人的仗不少,但是,华北部队歼敌正规军上万的没有。战功对比悬殊。
1947年萧克被调离指挥岗位,由杨得志接任司令员。
二、政治因素:关键决策与人事关系问题
1、历史站队争议。
萧克在重大历史节点被质疑立场模糊:1936年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,张国焘试图拉拢萧克支持“南下”主张,萧克未明确反对。这与贺龙、王震等坚定拥护中央的立场形成对比。
所以授衔时,红二方面军背景的大将名额最终给予许光达(红二军团代表),其政治立场更受信任。
在抗战时期,萧克为120师副师长。但对于120师内部矛盾,作为贺龙副手,萧克对坚持毛泽东路线的贺龙与其他人的分歧一直保持沉默,引发贺龙不满,称其“不真实”。
2、授衔前得罪高层。
1954年因军队正规化问题,萧克批评张宗逊(时任训练总监部部长),并顶撞主管授衔的彭德怀,导致后者对其不满。尽管最初他被列入15人大将候选名单,最终仍被排除。
三、制度门槛:职务与评级未达硬性标准
1955年,萧克虽然是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,但未进入中央军委和国防委员会(大将需为军委委员级),十大将中除许光达(时任装甲兵司令,主动申请降衔)外均为军委委员级。同期大将如粟裕、徐海东等均担任总部核心职务(如总参谋长、兵种司令)。萧克的评级低于军委委员标准,授衔时职务在军队中的级别也不足。
大将名额最初拟定为15人(含萧克),后压缩至10人。在资历相近的候选人中,名额限制与综合权衡,萧克便被筛除。
陈冠任著、中共党史出版社《大河向东: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》说:“在授衔中,萧克资历与结果的落差源于多重制约。萧克的早期资历(黄埔出身、红军军团长、八路军副师长)确有大将潜力,但战功短板、政治争议、职务层级不足及历史人际矛盾共同导致其授衔受限。这一结果也反映了1955年授衔并非单纯依据早期资历,而是综合了军事贡献、政治可靠性、职务权重等多重维度。萧克晚年豁达处之,以102岁高龄辞世,其文学著作《浴血罗霄》获茅盾文学奖,成为儒将典范。”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,曾经多次名列畅销书排行榜。该书与《大河向东: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》为一个系列,销量已过百万套,深获读者好评。
友情提示:该书已经出现盗版,购买时请到正规书店。
发布于:北京市睿迎网配资-实盘配资公司-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