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第16条条文
原文:
“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温针,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桂枝不中与之也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”一、条文直解
1. 六经定位(六经辨证)
病位:太阳病误治后,邪气内陷,形成“坏病”(变证丛生,无固定病位)。
病机:
误治伤正:汗、吐、下、温针等法误用,导致正气受损,邪气内陷(如城池失守,贼寇四窜)。
变证百出:邪气可入少阳(枢机不利)、阳明(燥热内结)、三阴(阳虚阴盛),或形成痰饮、瘀血等兼夹证。
核心原则:
“观其脉证”:详察当下脉证,不固守原方(如侦探破案,线索为重)。
“随证治之”:辨证论治,法随证转(如水形无常,因势利导)。 二、圆运动解析
气机周流模型
左升右降紊乱:
误汗伤阳→厥阴风木升发无力(如车轮陷泥,动力不足)。
误下损阴→阳明燥金收敛过急(如河道干涸,舟楫难行)。
中轴崩塌:
太阴湿土失运→津液不布,痰湿内生(如大地龟裂,生机凋敝)。
能量失衡:
误治如狂风骤雨→气化系统崩溃→邪气散漫无归(如洪灾后疫病四起)。 三、李可学术思想点睛
1. 救误三法
阳气暴脱:
急投破格救心汤(附子30-100g、山萸肉60-120g),回阳固脱(如补漏船于惊涛)。
热毒内陷:
清瘟败毒饮(石膏120g、水牛角30g),透热转气(如暴雨熄山火)。
痰瘀互结:
三生饮(生半夏15g、生南星10g、生川乌6g)合血府逐瘀汤,破瘀涤痰(如利斧劈荆棘)。 2. 截断防变
见“坏病”先兆:
脉乱无伦、汗出如油、神识恍惚,即用大剂四逆汤合生脉饮(附子60g、红参30g、麦冬60g),保命为要。 四、药解本经(《神农本草经》)
1. 附子
《本经》:“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”—回阳救逆,如烈日破阴霾。
2. 石膏
《本经》:“主中风寒热,心下逆气”—清热透邪,如甘霖降酷暑。
3. 柴胡
《本经》:“主心腹肠胃中结气,饮食积聚”—枢转气机,如轴转轮行。
五、临床体悟
1. 方证辨识要点
脉证动态观察:
脉由浮转沉→邪陷少阴(四逆汤证)。
脉弦数伴口苦→邪传少阳(小柴胡汤证)。
脉洪大腹满→阳明腑实(承气汤类)。
舌象关键:
舌淡润苔水滑→阳虚水停(真武汤证)。
舌红绛苔焦黑→热毒炽盛(清营汤证)。 2. 现代疾病对应
重症肺炎误治后:
热陷心包:安宫牛黄丸合麻杏石甘汤,开窍清热(中西医结合急救)。
阳虚喘脱:参附注射液静滴,合黑锡丹吞服(纳气归肾)。
化疗后体质紊乱:
寒热错杂:乌梅丸加减(黄连6g、附子10g),平调阴阳。 六、传承创新启示
1. 经方活用模式
合方应用:
柴胡桂枝干姜汤(少阳兼太阴虚寒)→ 调和枢机,温中化饮。
桃核承气汤(太阳蓄血)→ 破血逐瘀,通下热结。 结语
此条乃仲景“辨证论治”思想之总纲,警示后人不可刻舟求剑。
李可“扶阳透邪”之法在此尽显锋芒—坏病虽危,然生机犹存,唯善观脉证者能起沉疴!
学者当悟:
“观其脉证”如明镜照物,不执既往之因;
“随证治之”似水银泻地,无孔不入。
临证能循此道,则虽百变坏病,亦如庖丁解牛,游刃有余!
林佳明,主任医师
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。
2022年7月,与利城老师出版了《林佳明经方实践录》,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。
崇尚仲景医学,六经辨证,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、多发病,做经方一代传人。
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、眩晕、不寐、郁病、头痛、消渴、咳嗽、发热、哮病、喘证、胃痛、胃胀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不孕及肿瘤术后、眩晕头痛以及颤震、咳嗽、喘证、胸痹、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。
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,注重兴阳、温阳、扶阳学术思想运用,强调本气自病,重视先后天两天。
2025年开启,我与利城,衷锐致力于用中医底层逻辑构建中医体系,剖析案例,方药。
在教学中成长,在教学中学习,用教学记录自己的中医之路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睿迎网配资-实盘配资公司-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