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1年“九一三”事件与成都军区的震荡:张国华为何能够“屹立不倒”?
1971年的“九一三”事件,对成都军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虽然成都地处西南偏远地区,且军区内部一向较为稳定,但这一事件的爆发,却让成都军区的领导层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。事件发生后,成都军区的司令员梁兴初,作为开国中将,遭遇了组织的隔离审查,第二年春天更是被免去了大军区司令员职务,甚至被调到工厂进行劳动改造。除了梁兴初之外,成都军区的几位高级干部,包括温玉成、陈仁麒、谢家祥等人,也都被撤职,并接受了调查。面对这一波涟漪般的变动,唯一没有受到波及的人便是当时军区的第一政委——张国华。那么,为什么张国华能够在这次风波中“屹立不倒”呢?
梁兴初之所以被免职,根源在于他与“九一三”事件之前,四野首长的两次接触。1970年庐山会议后,毛主席在会议上批评了陈伯达,并重点揭露了四野部分高级干部的错误行为。梁兴初受到了吴法宪等人串联活动的影响,公开传播了一些错误的言论,甚至将这些言论传入成都军区,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。后来,组织调查确认了梁兴初的错误,尽管他在1980年代初被认为并没有犯下严重错误,但这些“失误”也足以在“九一三”事件发生后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,最终他不得不接受隔离审查。
展开剩余72%与此同时,陈仁麒和谢家祥,两位当时成都军区的第二和第三政委,分别负责军区内部的思想和宣传工作,并肩负了庐山会议相关内容的传达责任。由于他们直接参与了这类敏感事件的传播,他们与梁兴初一起,也被中央点名批评、撤职并接受审查。而温玉成,作为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员,与四野的高层有着较深的联系。1970年5月,他刚刚从总参谋部调到四川工作,且在此前长期与“黄吴李邱”等人亲近,这使得他在事件中的嫌疑尤其严重。
尽管他的下属和搭档陆续遭遇波折,张国华却安然无恙。这其中的原因,除了他的个人能力外,还与他在军区内的地位和背景密切相关。张国华不仅是成都军区的政治主官,还兼任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和四川省委第一书记,政治地位比梁兴初更加稳固,是实质上的四川党政军“一把手”。张国华的背景也非常特殊,他来自二野系统,虽然与四野的将领们没有太多直接的交集,但在多次特殊事件中,他的表现始终得到中央首长的认可与信任。特别是在井冈山时期,张国华曾隶属于红4军,担任第32团团长,经历了与袁文才、王佐的并肩作战。毛主席对张国华极为器重,甚至送给他“井冈山”的绰号,足见其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。
此外,张国华在军事上也有不小的建树。他在建国初期参与了解放西藏的战斗,此外在1962年的对印反击战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。这些军事成就让他在军内拥有深厚的威望。尽管事件发生时,张国华并未直接参与传播错误的思想和言论,但他始终稳重老练地处理军区的稳定工作。经过中央的查证,确认他与“九一三”事件毫无牵连,最终继续负责主持成都军区的党政军工作。
然而,尽管张国华在这场风波中安然无恙,命运却未给他更多的时间。在1972年2月的一次会议中,张国华突发心脏病,急逝于世。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毛主席极为痛惜,他感叹道:“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。”周总理亦深感悲痛,悲痛之情溢于言表,摸着将军的骨灰盒哽咽道:“中央正要重用你,你却在这个时候走了!”
张国华的去世,给成都军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。随着他离世,军区政委和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职务由刘兴元将军接替。而张国华生前的老搭档和一些下属,如梁兴初、温玉成、陈仁麒和谢家祥,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逐渐恢复了名誉,并且在职级和待遇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。
“史源历史专栏”一直致力于以专业的视角,还原历史的真相,带来精彩的历史细节。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与关注,欢迎您在本文后分享宝贵的意见和建议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配资-实盘配资公司-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